close

海王星以際近入到數階段,現在是逆行雙魚座27度。

尾度數的海王星帶來各地國家的淹水暴雨,還有各種的混亂與災害。海王星在台灣時間12月8日的27度07分開始順行。只要海王星仍自己的主管雙魚座,都是滿滿的水元素現象。例如現在網路上討論的「身心靈課程」所產生的各個面向的話題。

說到「海王星」,學占星的人幾乎第一個想到的是 sacrifice犧牲」。只要看到星盤中個人行星特別是日、月與海王星形成相位都會想到「犧牲」或「消失」。

英文對 Sacrifice 的解釋有 犧牲、奉獻、獻祭、供奉、祭品。為什麼會列出這些譯詞?這些翻譯詞最後結果都是「消失」。這些譯詞都像是一種彩色的泡泡。

最近我看了一齣戲。其中的一段是身為長媳同時也是母親基於保護自己的孩子所產生的戲劇張力,這段台詞相當觸動我。

這段戲劇台詞起因是婆婆要女兒跟老三的兩個孩子住到老大家,讓大哥幫孩子補習考中學,這個時間背景是六十年代物資缺乏時期,是以人口來領取飯票的時代。長子將自己的收入全數交給家庭,媳婦的收入用來持家。下面是媳婦與婆婆的對話:

「媽,你自己說的,超英是老大,他自願少吃一口,老三就能多吃一口。從小他少吃一口,你就不停地誇他懂事。直誇到他就該餓著。把飯省著給你們和老三吃。超英習慣了少吃,你們也習慣了他少吃。現在,也想要兩個孫子少吃。」。。。因為主角的兒子今年高考大學,那個年代能上大學相當困難,母親要確保兒子的環境條件的穩定性,希望小姑的孩子先住老三家。這時候主角的兒子並未支持母親(一如他的父親一樣)「媽媽我會管好自己的」果然「聽話的孩子總不讓老人失望,卻沒有支持母親保護他的立場。母親再次挑白了說「弟弟三人住進來,你阿爹阿婆就會不斷地提要求,我跟你父親會經常吵,你不可能不受影響。你阿爹阿婆你姑姑都希望你少吃一口,他們多吃一口」這時候長子大吼「你差不多行啦,我們一家人都在求妳呢!你有完沒完呢?!」

戲劇後面發展,單位經濟狀況不佳,長子會去跟父母說無法在提供金錢資助,父親指責長子為何對金錢如此斤斤計較(他們都有政府給得退休俸),

母親說「兒子,你家訂了兩瓶牛奶我跟你爸連奶是什麼味ㄦ都不知道,老三兩個孩子‘長身體,我們都沒捨得給他們天天吃上牛奶。你就是計較!你家天天供著牛奶,你同握我們說(錢)不夠用」

「你現在翅膀硬了跟你爸媽算起帳來」「你不孝順啊~」長子依舊無法應答,最後父親說「我只當你死了以後沒你這個兒子!」

在看這一段台詞時,心中感觸很深。「犧牲」的背後是把自己當祭品、奉獻出去。幾乎是中國教育的核心,尤其是對於犧牲的褒獎。這在我們的父母世代經常看到的。在一個家庭裡就會產生犧牲者以及、享受犧牲結果的所謂「被拯救者」。我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對於「犧牲」幾乎不會認為貶義詞,因為所有出現的犧牲後面都帶有光環。如同這個台詞中,父母的誇耀成為孩子心中的皇冠(孝順標準),同時背起了土星的責任,將飢餓、匱乏、對於「擁有更好」產生了愧疚。因為這個人已經注定成為了「家庭祭品」。祭品是不能擁有自我的。而且「祭品性格」會是一種傳承。

在戲劇中,看到爺爺奶奶發揮了誇耀能力。「兩個孩子成績好,考試沒問題的。」戲劇中的孩子的確是相當乖巧,相當符合「獻祭羊」的特質。長子祭品當久了也開始教孩子如何當祭品,將自己的孩子犧牲「獻祭」,還認為自己成全了一大家子,自己是長子,自己的孩子理當如此繼承這樣的傳承。

這一串台詞造就了多少的犧牲者,在自己未來的人生需要不斷的經歷各種「撞牆」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家庭的祭品,父母是真的看重、重視他。在泡沫破滅後經歷「真相覺醒」後的,沈淪、失望、被拋棄感、原來自己不過是家中的工具人,重新自我建立,自己值得擁有自己,學會自愛、自私,值得擁有更好的。

犧牲、獻祭教育應該是中國文化中最令人壓抑的部分。我們看到這樣的犧牲獻祭教育最後變成一種是貪嗔、嗜血。真的像古代的祭品死在祭台上也就罷了,殘忍又悲哀的是,祭品不知道自己奉獻出去的不只是「財物」,而是自己的靈魂。

在我周遭的年長女性幾乎都是在「犧牲」的思想核心下走到現在。我的婆婆幾乎就是這樣的女性媳婦代表。我公公恰恰是永遠將少吃一口變成人生習慣,最後即使兒女孝順他仍然苛刻自己,不知道如何犒賞自己的那個長男。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深入骨頭的犧牲到最後煮熟了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就成為家庭祭台的祭品讓家族分食,真正犧牲了自己的妻兒該有的福利與照顧。對妻兒的理由就是「我是長子」,他自己是祭品也讓他的孩子傳承了祭品特質。美化詞稱為「利他者」。祭品很容易被包裝成責任、某一種虛假的特權(地位)為了承擔更多的照顧義務,有責無權更無利。

長期被植入「犧牲」教育這樣的思想,最後會是自我價值薄弱,自我犧牲變成習慣,還會造成內在貧乏,貧乏的問題超越匱乏會影響自己的親子教育與關係。甚至是情勒、PUA原因。犧牲,是一個深度的課題。

海王星還有另一個有名的關鍵字 Mercy 憐憫、寬容、仁慈、解脫。

這是海王星的另ㄧ面。如果犧牲的動機初心與憐憫、寬容、仁慈、解脫連結時,那麽即使成為祭品,都帶著憐憫、寬容、仁慈與解脫。換句清醒的話解釋「知道自己的目的」,此時無怨無悔、不求回報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樂與回饋。

家庭中被定義「被拯救者」指的是「無能、被動、缺乏生存、競爭力、無產值」的失敗者。在家庭運作下,犧牲者與被拯救者,很容易就區分出來。父母將自己的責任義務開始轉嫁。如同遺產轉贈,隨著時間慢慢轉移成為祭品的責任。被拯救者吃著祭品成長的,很習慣把別人當成祭品,不理解也無法位對方或他人付出、犧牲。在長期餵養祭品下,很容易成為「無情無義」者。因為他認為自己所享有的是奉獻者自願獻品。被拯救者即使覺得可恥,但是卻能心安理得,只要把眼睛遮住就好。

這種犧牲與拯救關係,不只存在家庭,存在社會各個角落。當我們說這是吃人的社會時。。。也就是當社會中被拯救者越多,代表犧牲者越多。很多人樂於當犧牲者,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需要拯救者」吞噬。因為只要「扮演」無為能力的弱勢的失敗者,往往得到的獻品超出想像。「善良」則是社會規則給的美好光環。太想成為一個好人、善良的人讓自己成為犧牲者或是「拯救者」。

這種關係對應在各種非正規的身心靈系統了反覆操作。

犧牲的本質是純性、高尚,來自於一種透徹的洞見。用詞看似艱難,其實就是簡單的「我願意且不求回報」。這是看懂因果關係的「自發自願行為」而且不帶任何渴望、期待與怨念。如果冥王星是結束、死亡的意義,那麼犧牲是一種「完成」的概念。不是「祭品」屬於「低層次」、被利用者。

但是現在我們社會正在進行的事,都是「祭品」現象。有一些內在貧乏,成長環境(精神上缺乏愛)連一口都吃不到,自己都相當匱乏卻還想著要分出去幫人家止飢。這類人彼此特別容易產生共鳴。認為自己在做一件好事、幫助別人的事。會是一種求愛的過程,或是自我療癒的行為,他們特別會把憐憫、慈悲、寬容掛在嘴上,卻不明白彼此都來自於悲慘。是悲慘把他們圈在一起,讓他們彼此取暖的是悲慘的經歷。這是不是一個很糟的過程、經驗呢?人生是否能避開這樣的過程?讓我說個日常生活經驗,「洗碗」。

小時候(民國六十幾年),路邊攤經常會看見三盆水,一盆污水、一盆肥皂水,一盆清水。用過的碗先放入污水第一層洗滌,之後第二盆肥皂水去污、最後用清水洗乾淨。

髒污的碗盤象徵著人世間的各種糟心事,放入污水第一次的洗滌,在人生經驗裡清水是無法洗滌人心的(除非他有一個「洞悉」的靈魂)。人性對一目瞭然的是缺乏興趣,人性對陰暗、油膩污穢的事往往有更多的好奇心。經過了各種挫折、艱難、背叛後,經歷了連串的洗滌,會體會清水的的可貴因而重視心存感謝。真正能滋養療癒的清水都是經歷三階段後的淨化(土元素的淨化歷程)。海王星是水元素重要的象徵行星,管理著地球上的水,有海水與淡水。陸地上的生命能使用飲用的只能是淡水。只是當我們看到大海時,仍舊忍不住會想要往下跳。我們以為大海是救贖,在世俗世界不知道海是「集體意識的深淵」。

海王星特別強調的是憐憫、寬容、慈悲都在包裝著殘酷的真相。殘酷、慈悲都是海王星的世界。我們太熟悉陸地上的淡水,開始對深海好奇殊不知深海是另一個殺戮戰場。它讓我們死無葬身之地。用白話說,有毒的愛不是愛,是害!有毒的愛會發控制、操縱更甚於冥王星。因為「罪咎感」會讓我們自動奉獻自己。罪咎感會將犧牲包裝成無私奉獻的功德,將鴻毛說成泰山。

海王星恰恰呼應「重於泰山、輕若鴻毛」的兩種情況。我想強調的是

海王星,是需要深切深刻體會。

星盤中海王星在重要位置,一、四、七、十宮,合上升,與日月形成重要相位,海王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不停的遭遇海王星的命題。

最明顯的現象是不斷地尋找自我定位、自我懷疑、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只看到外界看不見自己、想透過各種獻祭犧牲綁住關係、扮演虛弱的可憐者。海王星人同樣對這類人會產生拯救、救贖的動機,因為可能是自我救贖,也可能是讓自己感覺做了好事的自感良好。但是,我們知道很多救贖者最後自己成了犧牲者。明明說的是海王星怎麼看下來變成驚恐文。

大海,並非像表面一般的寧靜、可人,永遠不知道海面下的波濤洶湧。不然,佛洛依德不會發表「冰山理論」。

 

 

 

 

海王星與犧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夏希 的頭像
    張夏希

    心理人文占星 張夏希

    張夏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